面向过程的思路
创建被观察者对象和观察者对象,创建一个后台线程一直处于运行状态,一旦发现被观察者活动就触发观察者事件。这是真实世界的面向过程思维,功能可以实现,但是效率低下。后台的死循环监听线程会导致cpu飙升,另外不利于添加监听事件,不利于添加新的观察者。
在面向对象编程中使用类聚集的方式主动通知,实现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。将观察者聚类到被观察的类之中,让被观察者在状态变化后可以通知所有的观察者。
观察者模式
观察者模式的定义
观察者模式(Observer Pattern),也叫订阅发布模式(Publish/Subscribe)。定义对象间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,使得每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,则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。
观察者模式的结构
Subject 被观察者
定义被观察者必须实现的职责,它必须能够动态地增加、取消观察者。实现的职责:管理观察者并通知观察者。
1 | class Subject(object): |
Observer 观察者
观察者接收到消息后,即进行update操作,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
1 | class Observer: |
ConcreteSubject 具体的被观察者
定义具体的被观察者自己的业务逻辑,同时定义对哪些事件进行通知
1 | class ConcreteSubject(Subject): |
ConcreteObserver 具体的观察者
每个观察者在接收到消息后的处理反应不同,各个观察者有自己的处理逻辑。
完整示例代码
1 | #!/usr/bin/env python |
观察者模式的优点
-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抽象耦合,无论时增加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都非常容易拓展。
- 建立一套触发机制,观察者模式可以完美实现一系列的触发链
最佳实践
比如你到ATM取钱,多次输错密码,卡会被ATM吞掉,吞卡动作发生时,会触发事件。
- 摄像头连续快拍
- 通知监控系统,吞卡
- 初始化ATM屏幕,返回初始状态
一般前面两个动作有观察者模式完成,后一个动作由异常完成。
观察者模式的缺点
观察者模式需要考虑开发效率和运行效率,一个被观察者,多个观察者,如果出现一个观察者卡壳可能会影响整体的执行效率,这时采用异步的方式。